记录:胶片机初体验

Posted by affe on December 30, 2021

记录:胶片机初体验

昨天第一次回卷只回到了一半,没有完全回完,到现在还不知道浪费了多少张,不过好歹也算是积累了一些胶片拍摄的经验。

拍摄过程中使用胶片机和数码机的第一个不同感受是按快门前的思考。因为胶卷昂贵的价格(一卷30 到50,加上冲洗成本在50到70,一卷就36张,按一次快门就是2块钱没了)和无法立刻看到结果的特性,在使用胶片机的时候我每次按快门前都会静止一下,看一下快门速度是否是正确的,画面是否干净,有没有杂乱的物体等等,构图的时候也不会说多试几张,而是真的在好好静下来想我想要的是哪样的构图。而使用数码相机的时候则可以频繁的多次按快门,也可以立刻根据图像来进行调整。这样看来使用胶片机对于我这种比较浮躁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耐心的途径。

二是胶片机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延迟满足的生活记录方式,胶片机从买相机开始就是一个享受过程的过程:从看到相机。然后买下一个有30年历史的相机,然后去选购不同型号的胶卷,然后到学习安装胶片,光是使用前的准备已经足够长,长到可以把一时的兴起延伸至数天的时间来拷问自己是否足够喜欢。拍摄过程中每一次卷片和按快门机械的运转也是很享受的事情,机械的美感和快门声音能增强对生活的触感的体验,尤其是对电子产品的无缝丝滑体验习以为常的我们,使用机械产品时的迟钝很容易让心境进入到mindful的状态。拍摄完成后也无法立刻看到结果,一般都是等一卷拍摄完成后才会去冲洗,而拍完一卷的时间可以长达一个月。如果有兴趣喜欢自己冲洗的话,那也是一个相当耗费时间和精力但特别有成就感和操作感的事情(只是也更烧钱)。拿到冲洗完成的胶片的那个时候,就像是过去的自己给现在的自己送了一份礼物,甚至很多照片也许都不记得自己曾经拍过,或者完全和当时的想象不一样,正好也能用来回忆过去的36个瞬间。而在拿到胶片之时的那种漫长期待后的惊喜,足够填满一天的幸福。对我来说,拥有这种期待与非即时的体验,自己就像是挂在“啥子都想快点只有…”的现在身上的一个瘦子,虽然还在被拖着走,但好歹态度端正。

使用了胶片之后还收获了一些对于黑白和彩色的理解。本来购入胶片机的本意是拍黑白照,但是这周偶然带了胶片机去南山宕机一天,发现黑白在阴天的表现力会受到限制。就目前来说,黑白更适合阳光强烈导致阴影强烈的场景,或者是本身画面的对比就足够强烈,比如寇德卡Exiles封面的黑狗和雪地,并且由于黑白会抹去颜色,像是在南山或者美院这种色彩本身就是“戏剧性”的重要来源的地方,黑白有时候没办法完整表达当时的想法。当然这也侧面说明了黑白的强项:刻画多主体之间关系,这也是我通过阅读寇德卡的画册总结出来的第一个特点:它的构图很少是单主体,通常一个构图里会有多主体(除了背景外),有时是两个人物,有时是一个人物和阴影,有时候是一个人物和物体/动物,并且其对不同主体的关系刻画特别有意思。而彩色胶片在加入色彩这个维度之后,色彩本身就可以是要表现的主体(虽然这是句很多书里都有的基础理论,算是句废话,不过自己实践之后体悟到这一点很还是有成就感)。

重庆是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回来的路上时间还比较早,因为雾气和天空的原因,整个城市的饱和度都比较低,所以本身在画面不杂乱的情况下就很容易通过构图使用彩色胶片达到近似黑白胶片的干净程度,如果再有比较强烈的色彩反差,比如灰墙加上黄色的出租车,很容易发现一个干净的场景。在色调比较单一(弱对比),街道的杂乱无章和各色各样的行人又很容易找到人物和物品的多主体关系。这个地方真的很适合出去逛,相信我渝中区一定能给人带来惊喜。现在回过头去看像The suffering of light 里面Alex Webb那种既有人物多主体的关系,还有色彩的恰如其分的组合,独特的背景,以及摄影师所站的地方本身,真的是很佩服。

我对胶片机和数码机没有明显的偏爱,理论上胶片机的质感都可以用数码机+ps得到,从拍摄的角度来看,数码相机确实要方便很多。不过使用胶片机确实也有我以前很少体会到的乐趣:过程的乐趣。对于想要尝试摄影的朋友的建议,如果不是为了商业摄影,只是想要多用影像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以免三十岁的时候后悔年轻没有留下太多生活的琐碎片段的话,我非常推荐手机+300左右的胶片机的组合,平时多用手机随便多拍,偶尔来一张胶片当作送给未来自己的礼物,哪天失恋了或者上班被老板骂了的时候拿出来看一下,也许就会觉得,焯,原来生活还是可以有一些可爱的。